青海拉面工艺有和、揉、抻、拉四道工序,匠心制作出了大宽、中宽、二宽、韭叶子、二柱子、二细、三细、毛细、荞麦棱等多种拉面核心品种,这是一代又一代拉面人在30多年创业历程中不断探索的结果。近几年,还尝试推出了青稞拉面、荞麦拉面、蔬菜拉面等创新拉面,研发了拉面速食面,拉面形态不断推陈出新,产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气象。
青海拉面,这一碗拉面拉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公义村曾是化隆回族自治县的一个深度贫困村,村民谭海买为了摆脱贫困,离开家乡南下去了广州。初到广州,他先是在乡亲经营的拉面馆里跑堂,学习拉面技术后,在广州开起了自己的面馆。一年之后,谭海买来到了上海开面馆,一开就是16年。看似顺利,实际上开面馆并不容易。
谭海买告诉记者,“当时手里攒了些钱,但还是无法独自盘下一个铺面,于是从银行贷了7000元,与七八个乡亲合伙开了一家拉面馆。后来手里攒的钱越来越多,加上贷款金额越来越高,才有了独属于自己的面馆。”至于最终下了返回家乡的决定,里面既有照顾孩子的考虑,也有为家乡发展献一份力的原因。
谭海买回到化隆县,担任起了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公义村党支部书记,通过邻帮邻、亲帮亲的方式带动村民发展“拉面经济”。他告诉记者,“我们村有325户人家,其中有118户、452人自己开了拉面馆,占全村的1/3,年收入达16万元左右,拉面店分布在广东、天津、北京、西安等地。”
当时,恰逢化隆县以全国近2万家拉面店为载体,制定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旨在扶持贫困劳动力创业脱贫。采取课堂培训与拉面店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在拉面培训中心接受培训,合格后到拉面店进行带薪实训,实训合格后,就业部门为其发放拉面技能培训证书。拉面人凭技能培训证书到县就业部门申请拉面贷款,自己开店,实现了“一人一技”全家脱贫的目标。在谭海买的拉面馆里面,有一些学徒就是村里的穷困户。
学徒先从跑堂做起,然后学习拉面技术,攒了些钱之后就可以自己开面馆。谭海买告诉记者,“开一家面馆至少需要十来万,自己攒的钱不够用,还需要银行贷款的支持,公义村先后有两任村支书带领村民到化隆农商银行办理拉面产业贷款。之前,我带着店里的一个学徒去化隆农商银行申请‘拉面贷’,10万块的信用贷款很快就到账了,让他凑够了开店的钱。”
谭海买口中的“拉面贷”指的是化隆农商银行推出的特色金融产品,专门服务于拉面产业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记者了解到,目前公义村从化隆农商银行贷款的有120户,贷款金额约700万元,贷款额度也从最初的几千元提高到现在的几十万元。
化隆农商银行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谈重杰向记者介绍说,“拉面人在线上平台就能够操作申请贷款。我们依据拉面人在我行结算的日均营业额,划分信用等级,再根据不同拉面人的差异化需求,把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从10万元调整到了30万元。这些都是化隆农商银行把支持‘拉面+金融’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从制度上保障对拉面产业发展的服务。”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末,化隆农商银行投放“拉面经济”贷款共5374笔,金额56869.75万元,占贷款总额的27.28%;2023年新投放“拉面经济”贷款798笔,8555万元。
多年来,借助金融力量的支持,化隆拉面人开起了梦想中独属于自己的拉面小店,钱袋子也富了起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北京配资炒股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