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行保首先结合银行理财发展历史分享了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定位,“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印象特点鲜明——收益比较稳健,比存款利率稍微高一些”。银行理财业务主要客群为个人投资者,在存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时期,投资者通常把银行理财作为存款的替代品。
“这个对银行理财的定位,即便到资管新规实施以后也依然没有改变。目前,银行理财个人客户超过1亿人次,而且标签很明显,即中老年客户占比高,女性客户占比高,投资者结构的这个特征也要求我们把银行理财收益稳健的特点保留下来,”朱行保说。
那么银行理财如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创造较为稳定的收益呢?这考验的是银行理财投研和风险管控能力的建设。朱行保认为,“首先要先抓信用风险,只有把握住信用风险,才能有效保护客户资金的安全。因此在能力建设里,对于信用风险的把控是最为核心。对于信用风险的把控不仅仅只是投高等级债券,还要有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此外,还可以通过大类资产配置来均衡收益”。
朱行保认为,目前的资管行业从业人员仍然相对不足。“虽然过去五年资管行业规模增速下降的比较多,除了公募基金以外,理财、信托、券商资管、私募等资管产品近年发展都比较一般。但把时间拉长,用过去15年的数据来看,市场规模涨了10倍以上。所以,资管行业从业人员在某种程度上说还是不足的”,他表示。
“以银行理财为例,最多的时候大概有600多家银行发售理财,资管新规颁布以后有些机构退出了。根据理财登记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截至 2023 年 6 月末,全国共有 265 家银行机构和 30 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存续理财3.71 万只,规模 25.34 万亿元,个人投资者超过1亿人。相对于管理的资产规模及服务的客群规模,理财公司从业人员总数还是比较少的,未来资管行业仍有较大的发展前景,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朱行保指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北京配资炒股平台观点